1、裝配式建筑的優勢
裝配式建筑的優勢貫穿于項目設計、生產、施工及運維全生命周期,具體可歸納為四大核心維度:
1)綠色環保
傳統現澆建筑施工過程中,會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(如混凝土余料、模板廢料)、揚塵及噪音污染,且現場濕作業(如混凝土澆筑、砂漿攪拌)會消耗大量水資源。而裝配式建筑通過工廠集中預制構件,能實現原材料的精準配比與循環利用,建筑垃圾產生量可減少80%以上;現場僅需進行構件裝配,濕作業量減少90%,水資源消耗降低60%以上,同時避免了現場攪拌產生的揚塵與噪音,大幅降低對周邊環境的干擾,符合“雙碳”目標下建筑行業的綠色發展需求。
2)效率提升
裝配式建筑的生產與施工可實現“平行作業”。在項目前期準備階段,工廠即可同步開展墻板、樓板、梁柱等構件的預制生產,無需等待現場場地平整、基坑開挖等工序完成,相比傳統現澆建筑,工期可縮短30%-50%。工期的縮短不僅能加快項目交付速度,還能減少開發商的資金占用成本,提升項目投資回報率。
3)質量可控
傳統現澆建筑的質量高度依賴現場施工人員的技術水平,易出現混凝土澆筑密實度不足、鋼筋保護層厚度不均、墻面空鼓開裂等問題。裝配式建筑的構件在工廠內通過標準化模具、自動化生產線生產,從原材料檢驗到構件成型,每個環節都有嚴格的質量管控體系(如混凝土強度檢測、構件尺寸偏差檢測),構件質量的一致性與穩定性遠高于現場現澆。此外,現場裝配采用螺栓連接、灌漿連接等標準化工藝,進一步減少了人為操作誤差,提升了建筑整體結構安全。
4)成本優化
盡管裝配式建筑的前期構件生產成本略高于傳統現澆,但從項目全生命周期來看,成本優勢逐漸凸顯:一方面,工期縮短減少了現場人工、機械租賃及管理成本(現場施工人員數量可減少50%以上);另一方面,構件質量提升降低了后期維修養護成本(如墻面滲漏、構件開裂等問題大幅減少)。同時,隨著裝配式建筑產業化水平的提升(如構件標準化、規模化生產),構件生產成本正逐步下降,長期來看,其綜合成本將低于傳統現澆建筑。
2、裝配式建筑施工的技術要點
1)預制墻板安裝的技術要點
預制墻板的安裝其實是一項較為復雜的工序,因此需要耗費一定的工期,只有這樣工程的質量才能夠得到保障。在對pc進行安裝的過程中,只有當PC板達到預定的位置時,才能夠進行臨時支撐,進而保證支架的安全性和穩定性。所以,當其把進入到施工現場后,就需要立即進行設計,對不同的pc板進行相應的分類工作,還能夠按照設計位置對其進行對標,這樣吊裝工作就能夠得到有序開展。在正式的安裝中,要求工作人員具備較好的技術水平,如此才能夠保證PC板與預制墻板之間的有效銜接,避免縫隙的產生。
2)灌漿的技術要點
灌漿料是否攪拌均勻對于工程的整體質量而言至關重要。所以工作人員需要對灌漿料進行嚴格控制,確保現取現用才能夠避免在使用過程中發生性能改變的問題。在對其進行攪拌時,先在桶內加入80%左右的水。并嚴格控制攪拌時間,在3~4分鐘的攪拌后,將剩余的水持續加入到桶中,并對材料進行攪拌,直至均勻之后還需要靜止一段時間,讓材料排氣,這樣才能夠將灌漿料應用于施工中,如果想要使罐漿料達到最好的效果,在使用時就需要工作人員根據經驗對其溫度進行控制,通常情況下,灌漿料的溫度在5~40℃左右最佳,所以在高溫的天氣下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對其進行遮擋,避免陽光對灌漿料的直射。
3)預制疊合陽臺板的技術要點
在進行吊裝工作的過程中,需要注重四個方面的問題,首先是對于吊環的合理利用。通常情況下陽臺都是加工好的,所以在對其進行安裝時,要在預制板上預留四個吊環,這樣才能實現精準的吊裝。其次,在吊裝的過程中還需要對速度進行控制,由于陽臺板在吊裝過程中會左右前后的運動,因此為了能夠更好安裝,就需要對吊裝的速度進行控制。在陽臺板離作業面只有500mm的地方需要停一下,確保位置的準確性,必要時還可以對其進行調整,這樣才能實現安裝位置的精確。此外,還需要對標高進行合理的調整,再對其進行安裝的過程中,必須是先劃定控制線,對標準線進行把握,確定具體位置之后對陽臺板進行相應的調整,保證陽臺板處于水平居中的位置,最后對標高進行必要調整,確保安裝的精確性,最后就是對其進行校正。當全部的吊裝工作完成后需要對其進行整體的校正,確保從上至下,從左到右都是對齊的,這樣才能夠保證主樓的整體效果。

收藏我們
在線留言
站點地圖
全國咨詢熱線 : 
